Steaker Learn
策略分析 | 如何執行量化交易決策?技術分析指標介紹(MA、EMA、MACD 篇)
May 10, 2021

歡迎大家回來 Steaker Learn 上課!本篇即將進入量化交易進階班,建議還沒讀〈 策略分析 | 如何執行量化交易決策?(一)〉的朋友,先從上篇了解基礎觀念,再回來繼續閱讀,想必會有更多的收穫。
在認識量化交易和簡單操作概念後,如果想進一步穩定、有效率地賺錢,就必須仰賴好的策略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;想寫出具參考性的好策略,當然必須熟悉技術分析的主要指標、數據,以及其背後的意義。
本篇將先介紹 MA、EMA、MACD 這三個指標和應用,而其他常見的還有 KD、RSI、布林通道等,如果未來有機會,Steaker Learn 系列文章會再介紹更多內容。
如何在看盤介面設定指標?
現在交易所的看盤介面,通常都有指標可以選擇。以 AI Coin 的介面為例,點選 BTC/USDT 交易對右側的第一個選項「指標」,如下圖白框所示:

有些交易所介面如同下圖,可選擇主圖與副圖指標,勾選後就會顯示在看盤介面的不同位置,還能調整參數、設定顏色。至於參數設定多少較為合適,本文後面也會再介紹。

常見的技術分析指標與應用
1. MA 移動平均
每天的幣價上沖下洗,相信大家都體驗過被「插針」的痛楚。插針就是指在某一時間有大筆金額的訂單成交,導致價格迅速上漲或下跌,隨後即恢復正常價格,在 K 線圖留下很長的影線,如下圖所示:

在追蹤長期趨勢時,必須忽略這些價格震盪的雜訊,而這就是 MA 存在的意義。在每個當下,都會計算出前一段時間的幣價平均值,將這些點連線,便能畫出一條較平滑的曲線,也就是 MA (Moving Average),一般指的都是簡單移動平均 SMA (Simple Moving Average)。
如果是參考 1 小時 K 線圖,MA(5) 就是指前 5 小時的平均;在 1 日 K 線圖中,MA(10) 則代表前 10 天的平均。常見的週期包含 MA 5、10、15、20,想再看長一點的週期,則可以參考 MA 30、60。而 MA 線的算法如下:

公式中的 pi 為前 i 天的價格—— p1 是前 1 天價格,p2 是前 2 天價格,依此類推。
2. EMA 指數移動平均
雖然 MA 是個好用的指標,但在面臨極端市場狀況時,如果單純只參考長時間的平均,似乎不夠精準、有失公允。假設近期市場非常熱絡,如果搭配太久以前的資料來計算平均,對於現況的參考性就偏低。
因此,指數移動平均 EMA (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) 就被提出,作為 MA 的延伸修正,幣價數據的權重會隨著時間指數遞減,讓近期幣價佔較大的權重,也更符合對未來趨勢的預測。以下列公式為例:

EMA1 是當天的指數平均,EMA2 是前一天的指數平均,而 α 則是 0~1 之間的權重數,所以最新的 EMA,會受當天價格 (pt) 和前一天的 EMA 影響。如果再往前多看幾天,以 t 代表天數,即可得到以下公式:

從上圖可以看出,如果想參考近 5 天的 EMA,那麼影響最大的關鍵就是當天幣價,其次是前一天的幣價,再者是前兩天⋯⋯越久以前的數據,影響力越低,程度則會隨著指數遞減。
理論上權重數 α 可由交易員自行決定,但一般採用 α = 2/(t+1)。目前最常用的週期是 EMA(12) 和 EMA(26),能夠涵蓋 1-e^(-2)、大約是 86% 的權數,這樣就有足夠的資料去進行未來預測。
3. MACD 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
接下來進入重點—— 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 MACD (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Divergence)。它常被用來作為買進、賣出訊號的技術分析工具,也是由不同時間下的均線衍生的指標。透過不同位置的 MACD 發散和收斂,可以判斷接下來的幣價趨勢,以及能量多寡。
而 MACD 還包含快線、慢線和柱狀圖這 3 個零件,來輔助交易員做判斷。

(i) 快線—差離值 (DIF)
差離值由兩條時間不同的 EMA 線相減得出,一般會用 EMA(12) 與 EMA(26) 相減,公式為 DIF = EMA(12) - EMA(26)。差離值越大,表示短期均線與長期均線背離的程度越大。

(ii) 慢線—訊號值 (DEM,又稱 MACD)
在計算 DIF 之後,通常還會取其 9 日的指數移動平均值,公式為 DEM = EMA(DIF,9)。因為慢線是以快線的值,再取指數移動平均,所以會比快線還要平滑,可作為基本趨勢的訊號,因此在判斷 MACD 的圖形時,交易員常會以「快線是否穿過慢線」為決策標準。

(iii) 柱狀圖 MACD bar
柱狀圖則是視覺化輔助觀察的指標,計算快線 (DIF) 減去慢線 (DEM) 的值,再畫成柱狀圖,如下圖白框所示:

若快線大於慢線,相減後是正值,bar 就會畫在零軸之上;反之若快線小於慢線,相減完的負值就會在零軸之下。所以,當快線穿過慢線、柱狀圖回到零軸,就表示有趨勢的變化出現。
「兩線交叉」是常用的判斷訊號方法,「MACD 金叉」代表快線由下而上穿過慢線,近期上漲能量較強勁,視為買入訊號;而「MACD 死叉」則是慢線由上而下穿過快線,代表趨勢即將反轉,視為賣出訊號,如下圖所示:

在不同位置(零軸上方 / 附近 / 下方)出現的金叉和死叉,意義都不盡相同,必須綜合考慮多項指標、配合觀察。在此也必須提醒一個重要的觀念,雖然大行情到來前,有高機率出現買進訊號,不過反之則不一定!如果偵測到買進訊號,也不代表必定會出現行情!指標永遠是做決策的參考工具,並不是唯一的規則,如果有其他訊號出現,也要多方參考才是上策。
Steaker 小結
以上介紹完 MA、EMA 和 MACD 三種指標的概念,希望大家更知道如何解讀 K 線圖。未來如果有機會,Steaker 也會再介紹其他指標,藉由不同指標的交互判斷,最終就能夠撰寫完整的策略了。最後再畫一次重點,當出現買入訊號,也不代表後續必定上漲;當出現賣出訊號,也務必一併執行,這樣才能貫徹量化交易的意義—— 藉由多次試錯,小賠大賺!